第287节(2 / 4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  现在农民起义稳了,说明皇位稳了,他们当然会松口气了。
  【杨嗣昌所提出的对清方针则是议和优先,以便腾出手来解决农民起义,
  此事由辽东巡抚方一藻和监军太监高起潜秘密进行,但因事机泄露,引发群臣反对,议和之事便被拖延,
  皇太极亦于崇祯十一年九月第五次发兵入塞,京畿告急,是为戊寅之变。
  朱由检急调洪承畴、孙传庭入援,然而依然拿清军无可奈何。
  清军长驱直入山东腹地,共攻陷五十八座城池、俘虏四十六万人畜,其中还包括了德王朱由枢,到崇祯十二年三月才从容出塞。】
  【清军此次入塞让本来明朗一些的战局有了重大影响,卢象升战死、孙传庭下狱,洪承畴调任蓟辽总督,率领陕西精锐之师在松山、锦州一线防范清军,这给濒临绝境的李自成以喘息的可乘之机。
  张献忠也利用熊文灿的昏庸,于五月再举反旗。
  九月,朱由检派杨嗣昌督师围剿张献忠,起初指挥左良玉在川东玛瑙山打了胜仗,但其后连战连败。】
  【李自成听说张献忠起兵谷城后,赶往会合,于崇祯十四年正月攻陷洛阳,杀死皇叔福王朱常洵;
  二月,张献忠破襄阳,杀襄王朱翊铭。
  杨嗣昌听说洛阳、襄阳陷落、二王被杀的消息,于三月忧惧而死。
  朱由检对杨嗣昌之死感到惋惜,并未追究其责任,反而杀了被认为配合杨嗣昌不力的原任陕西三边总督郑崇俭。
  接着,朱由检以陕西三边总督丁启睿为督师,继续围剿李自成、张献忠。】
  【此时的局面虽然混乱,但基本还是可控的。
  直到崇祯十四年,内外局势急转直下,明朝加速滑向崩溃的边缘。
  河南地区自崇祯以来“竟无乐岁,旱蝗相继,灾异频仍”,崇祯十二年以后趋向严重,崇祯十四年更是发生“大饥疫”,到六月“死者无算”。
  在这种情况下,大量饥民加入李自成的队伍,使其不断壮大,开始被称为“闯王”,牛金星、宋献策等知识分子也投奔李自成。
  之后李自成这边是节节胜利,明朝这边是节节败退。】
  【对外,对清的战局也在恶化。
  皇太极为了入关,连年侵扰松山、锦州等辽西堡垒。
  崇祯十三年七月,洪承畴率五万人从宁远驰援祖大寿驻守的锦州,与清军激战后败退。
  崇祯十四年,洪承畴又屡次出关救援,打退了清军的进攻,但锦州仍然在清军的包围之中。
  兵部尚书陈新甲建议洪承畴率大军前往松山、锦州一带决战,歼灭包围锦州的清军,但洪承畴主张持重,反对急速进兵。】
  【我不是很懂军事,所以不知道哪个人的决定更正确。
  不过历史上朱由检本来倾向洪承畴的建议,但陈新甲坚持己见,
  再加上从宁远回来的兵部职方司郎中张若麒也报告清军粮饷不继,每天骑兵只吃两餐,步兵只吃一餐,
  陈新甲便加紧怂恿朱由检催促洪承畴出兵,朱由检同意。
  最后的结果便是崇祯十五年二月,在松山副将夏成德的内应下,清军攻陷松山,丘民仰、曹变蛟、王廷臣殉节,洪承畴被俘,之后降清。】
  投降,这件事情其实很常见。 ↑返回顶部↑

章节目录